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把書讀好就夠了嗎?

也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遺毒、社會運作機制的失誤,或是普遍價值觀的影響,「唯有讀書高」是多數華人父母根深蒂固的信仰。孩子真的把書讀好就夠了嗎?

台灣朋友家的孩子
朋友A家讀國二的女兒書讀得好,鋼琴也彈得不錯,是親朋好友公認的優秀孩子。在朋友A家見到女孩時,她剛下課,一進門邊拖鞋子就邊說:「渴死了,我要喝水。」,然後就坐到沙發上去。

「看到人怎麼都不問好,這是媽媽的朋友葉阿姨...」朋友A說。

「哦!葉阿姨好!...快去拿水啦!你沒聽到我說我很口渴嗎?」女孩敷衍地打了聲招呼,就皺著眉頭、嘟著嘴催她媽媽去拿水。

朋友A急忙去廚房倒了一杯水給女兒。女孩接過水,喝完水,把空杯子放在茶几上,就拿著書包往樓上跑。

「肚子餓嗎?要吃點東西嗎?」朋友A對著女兒的背影問。

「吃過了,我去寫功課了。」女孩頭也不回地回答。

「她讀書都不用我們操心,只要她把書讀好,我就心滿意足了...」朋友A說。

朋友B家的大兒子讀國三,據說讀書成績平平,但手巧心細,他是家裡的DIY和小修理工。週末去朋友B家,坐了一會兒,才看到她去球場打球的先生和大兒子滿身大汗的從門外走進來。

「好久不見....」朋友B的先生對我點了點頭。

「阿姨好!!」男孩子主動的對我打招呼。

「你們倆一身汗臭味兒,等你們沖完澡,我們就開飯...」朋友B說。

「爸爸去沖澡,我先幫忙擺碗筷,弟弟還沒回來嗎?」

男孩擺好碗筷,又去隔壁鄰居那兒叫弟弟回家吃飯。男孩勤快又很有教養,我覺得朋友B把孩子教得很好。

「你們把兒子教得真好!」我說。

「有什麼用,不愛讀書,沒前途啦!!」朋友B嘆了口氣說。

德國式的教育觀點
崇尚專業的德國人注重因材施教,教育體制是根據孩子們的天資和潛能,培養出有一技之長、能貢獻社會的國家未來主人翁。

我們不會勉強五音不全的人當聲樂家,不會強逼沒有畫畫天賦的人當畫家,不會要身體沒有平衡感的人當舞蹈家,因此德國父母雖然希望孩子盡力把書讀好,但如果孩子盡力了,還是沒辦法有進大學的實力,那麼父母就會支持孩子讀完10年制的中學後,參加職業培訓或上職業學校。

就像唱歌、畫畫和跳舞一樣,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做學問的天賦與興趣。讀書只能盡人事聽天命,是無法強求的。如果孩子沒能力、沒興趣讀大學、碩士或博士,又何必為難孩子呢?比起華人父母,多數德國父母對孩子是否會讀書這件事情看得很開,依照比例來看,孩子功課平平是正常的,若孩子很會讀書則是個驚喜。

一般德國人比較注重孩子德智體群育樂各方面的均衡成長。以前聽到德國朋友擔心地說:「學校的功課那麼多,孩子都沒時間玩了...」,我總覺得很不可思議,比起台灣,德國學校上課時間短、功課少得不像話,還有,怎麼會有父母擔心孩子沒有時間玩呢?

隨著自己的孩子出生、成長、入學,我慢慢懂得了德國父母所謂的「玩」其實範圍頗為廣泛:「玩」包括玩遊戲和玩具、交友互動、音樂、美術或舞蹈課程、參與運動訓練、在家裡幫忙烤小餅乾、和家人散步聊天,甚至連孩子興致來時,畫一幅畫和釘一張小板凳都是「玩」。

在我任職的小學,偶爾會聽到老師們提到哪家父母很不盡責,都不教孩子如何待人接物,也不帶孩子出去做戶外活動或團體活動。孩子需要學習的並不只是讀書而已,也必須藉著日常生活學習如何做人和做事、學習自信與樂觀、學習公平與尊重、學習對人事物感恩...。

在德國,會讀書的孩子只是會讀書而已,唯有德智體群育樂各方面都能均衡發展的孩子才是優秀的孩子。如果讓我的德國朋友根據我那一點點資料來評判朋友A和朋友B家的孩子,他們一定會認為朋友B家的男孩比朋友A家的女孩更優秀一些,因為他雖然讀書成績平平,但能DIY和當小修理工就表示他至少有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國家庭拒收亞洲學生
我的好友海珂家是國際交換學生的接待家庭,但她在登記表格上說明拒收亞洲學生。聽說很多德國接待外國學生的家庭都和海珂家一樣,擺明拒絕接待亞洲學生。根據過去多數接待家庭的評價,亞洲學生雖然有書面證明的「優秀」,但事實證明他們大多不夠獨立,缺少與年齡相仿的成熟度,且做人做事都顯示他們是生活的低能兒。

我曾以自己為實例,和海珂爭辯了一番,還要海珂仔細想想,她的國際學生交換組織是否有歧視亞洲人的嫌疑。機緣際會,這個暑假我連續從三位朋友處得知他們接待台灣學生的經歷,那些以「資優生」身份出國的台灣高中生和大學生似乎除了紙本的耀眼成績,其他方面都一無是處。

朋友們說,這幾個台灣學生到了德國無法照顧自己,更沒勇氣走出去認識短期居住的國家,他們的處事能力幾乎像個兒童,帶給接待家庭很大的困擾與不便~果真是生活低能兒啊!

這些台灣學生代表大多數的台灣學生嗎?現代的台灣父母還是那種「孩子,你把書讀好就夠了」的父母嗎?為什麼對孩子未來有所期望的父母會放任孩子除了書本,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孩子是無辜的,錯的是父母、師長和整個教育體制與觀念的扭曲,才把我們的孩子教成這個樣子。

把書讀好就夠了嗎?
把書讀好就夠了嗎?~當然不夠!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生高低起伏、千變萬化的旅程豈能以一紙文憑來應付。

從寶寶時期開始,父母就關心孩子七個月大時,會不會坐、八個月大時,會不會爬、一歲多時,會不會走路和說話。那六歲的孩子除了會念ㄅㄆㄇㄈ,是否也應該要學會綁鞋帶、掃地和開始整理自己的房間?十歲的孩子是否應該會幫忙做基本的家務?十二、三的孩子是否應該會做一頓簡單的飯菜?

依此類推,讀到高中或大學的年輕人應該就能像大人一樣獨當一面,處理自己身邊的事情,甚至能成為父母的左右手。那麼到了國外,他們就有足夠的能力照顧自己,也有勇氣接受新生活的挑戰。

在德國,我看到很多十六歲的青少年除了用功讀書、幫忙家務,還到處應徵面試,尋找兼差打工的機會。即使家境不錯,一般父母都支持孩子兼差打工,因為打工能讓孩子體驗真實的人生,學習對工作負責、對上司服從、與人和諧相處的技巧,並懂得好好善用金錢,因為金錢得來不易啊!

光是把書讀好是不夠的!!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必須具有那個年齡的生活能力,否則無論把書讀得再好,他/她都是無能的人。孩子要在生活裡做中學,學著做好讀書以外的其他事情,然後才能踏踏實實地成長。

在台灣,一般十六歲的孩子可能為了聯考,正分秒必爭地讀書,多數為的不是追求知識與學問,而是「必須」獲得一紙能向父母交代的文憑。他們具備基本的生活能力嗎? 他們能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嗎?

「唯有讀書高」的科舉遺毒令台灣的狀元多到幾乎傾銷賤賣的地步,真心希望台灣在不久的將來,能推動因材施教的教育體制,讓每個孩子能走適合自己走的路,讓不會讀書的孩子也有機會發揮個人的天資和潛能,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樑。

作者/葉莉註:我觀察到的可能不是全面,但這種現象在我身邊出現的機率頗高,真的很希望有人告訴我,事實比我觀察到的要好得多~歡迎你來告訴我好消息!!


迴響 (5) | 引用 (0)
迴響
Re: 把書讀好就夠了嗎?
Liz | 20/08/2012
hi flyingbear,
你說的對,德國有生活低能的小孩,就像台灣也有獨立自主,生活能力強的孩子,但是據我多年在德國中小學接觸大量學生和親眼觀察台灣同齡孩子的實例來看,這兩者佔的比例都是當地的少數。問題真的不在小孩,而在大人和孩子身邊環境的因素
說起人情味,台灣人親切熱情無私,令所有西方人讚不絕口,但是這並不影響接待家庭拒絕亞洲學生的事實。
接待家庭並非要寄宿學生當苦力或要自力更生,但青少年或青年人對人對事的無能現象會帶給人的困擾,這種困擾就像朋友送到你家寄住幾天的正常孩子明明已經八,九歲了,但你必須要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他-泡牛奶,包尿布,幫他洗澡,穿衣服...還要忍受他像三四歲孩子的無理取鬧~你想以後你還會想幫她照顧孩子嗎?~
除了讀書,我們的孩子也該同時學習符合他/她年紀的做人做事能力,這樣未來才不會變成一個內心還在包尿布的大人,也才有希望變成一個有擔當的人,對嗎?

幸福的德國小孩
flyingbear | 18/08/2012
Hello Liz,
沒有錯, 你所觀察到的並不是全面的. 我在德國住了將近三年, 也看過很低能的青少年. 其實小孩就像一張白紙, 學校或家長交代什麼, 他們就記下什麼. 問題往往都出在大人身上.
我有時都覺得德國小孩很幸福,而生在福中不知福. 但這樣的情況也非常的"國際"化了.
還有關於交換學生的事, 我想中國或台灣接待家庭不會去洞察到所接待的學生是否獨立自主. 因為他們根本也沒機會給雙方.再說, 中國人人情味那麼重,(尤其台灣) 都來不及好好招待(伺候)這位西(希)客了, 哪敢要"西"客自己做這去那兒.........最後還讓這西客回母國帶了一大堆禮物。 

為考試讀死書的孩子抗壓性低
Rosa | 16/08/2012
科舉制度下的古代讀書人不只讀書, 還會下棋、射箭、吟詩舞蹈等等;今日台灣的孩子卻只剩下為考試而讀書,連成績好的學生晚上也要蹲補習班, 哪裡還有時間玩樂和獨立思考?
台灣的孩子抗壓性低不是因為少子化, 而是被自以為是的家長剝奪自己動手做和從做中學習的機會. 德國的孩子從小必須自己動手做很多事, 他們也有足夠的時間從事體育活動和進行老師要他們自己挑選的projects, 從自己動手做當中他們學到獨立思考, 從體育競賽當中他們學到抗拒壓力和屢敗屢戰。在德國學校裡, 體育頂尖的人也是課業成績最好的人, 越會玩樂的人, 考試成績也越好.
葉莉對於德國教育理念的觀察是非常正確的, 我可以肯定.

Re: 把書讀好就夠了嗎?
LIZ | 16/08/2012
 好奇怪的心態!!我覺得若孩子喜歡就學,不想學也OK,這是興趣,不是嗎?難道美國音樂還分等級?音樂是陶冶孩子身心,但願父母能把它看得輕鬆一點...。

值得思考
ucs | 16/08/2012
看到不少的華裔和猶太裔父母, 都蠻愛送小孩去『補習』。 華裔的父母還似乎覺得小孩沒有學過鋼琴或小提琴, 是不能忍受的事。
我的小孩們比較異類, 沒有學鋼琴也沒學小提琴, 但是他們都是marching band的成員, 在學校裡學笛子, 不同的喇叭, 薩克斯風等。
華裔小孩的父母看不起Marching band, 因為活動多, 怕耽誤功課, 他們要參加的是管弦樂隊。
或分享他們的好文章和生活點滴…。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家教真的很重要, 現在台北市長說話的態度, 就是沒有家教。

Liz 提到...

謝謝留言!
那就讓我們衷心期待,他做事情的能力比他說話的能力更好些!!